【按】內蒙古自治區將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”作為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,推動經濟、政治、文化、社會、生態及黨的建設全面圍繞主線展開。近期,自治區民委聯合相關地區梳理總結貫徹主線要求的典型經驗,為各地提供可借鑒的實踐樣本。
在祖國北疆的錫林郭勒草原上,一條以“邊境模范長廊、非邊境共享示范帶、四個教育實踐基地”為骨架的民族團結進步之路正鋪展延伸。近年來,錫林郭勒盟以“牢記囑托共奮進 石榴花開映錫林”為主題,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發展血脈,在1103公里的邊境線上書寫了守邊固邊與民族團結交融的生動篇章,為邊疆民族地區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提供了鮮活的“錫林郭勒方案”。近年來,錫林郭勒盟緊緊圍繞“牢記囑托共奮進 石榴花開映錫林”主題,以“邊境模范長廊、非邊境共享示范帶、四個教育實踐基地”(以下簡稱“一廊一帶四個基地”)為核心架構,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全方位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、貫穿各項工作全過程,在守邊固邊中凝聚人心,在交融共進中深化認同,為邊疆民族地區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貢獻了具有示范意義的“錫林郭勒實踐”。
“一廊一帶四個基地”示意圖
一、邊境線上的“紅色長城”:以思想為魂,以發展為基,筑牢安全穩定屏障
錫林郭勒盟北接蒙古國,邊境線綿延1103公里,是祖國北疆安全穩定的重要屏障。這里,5個邊境旗市(二連浩特市、阿巴嘎旗、蘇尼特左旗、蘇尼特右旗、東烏珠穆沁旗)以“共創共建”為紐帶,打造了一條“邊境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長廊”,將愛國情懷與團結共識深植邊疆。
思想引領:讓五星紅旗飄揚在邊疆每寸土地
“每天清晨,我都要先升國旗,再開始放牧。”蘇尼特左旗牧民護邊員那順烏力吉說。在錫林郭勒邊境地區,“國旗耀邊關”工程已覆蓋312個邊境牧戶、56個抵邊辦公場所和103公里邊防公路,形成一條“國旗景觀帶”。通過“報、網、端、微、屏”全媒體矩陣開設的“中華民族一家親”專欄,以及“紅書包”志愿宣講隊、“馬背黨校”等特色載體,黨的聲音傳遍草原深處。5年來,累計開展理論宣講、知識競賽等活動3500余場,覆蓋22萬人次,邊民的“五個認同”在潛移默化中不斷深化。
“國旗耀邊關”主題活動
興邊富民:讓邊疆群眾共享發展紅利
“以前用電靠風力發電,現在電網通到了家門口,牧場還建了智慧牧場系統。”阿巴嘎旗牧民額爾登其木格笑著說。近年來,錫林郭勒盟聚焦邊境地區基礎設施短板,實施“智慧廣電”固邊工程、嘎查電網升級、安全飲水等民生項目,累計投入資金超31億元(其中中央及自治區資金2.6億元、京蒙協作資金39.17億元、本級配套3.17億元)。特色產業也在提質增效:蘇尼特左旗的肉羊養殖基地、東烏珠穆沁旗的絨毛加工產業,讓邊民“錢袋子”鼓起來,獲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持續提升。
強邊固防:軍民攜手共筑“銅墻鐵壁”
“我們既是牧民,也是護邊員。”蘇尼特右旗牧民阿拉坦其其格展示著她的“護邊員證”。目前,全盟已組建1123人的牧民護邊員隊伍、5個邊防民兵連(每連105人)和31個邊防民兵排(每排30人),形成“黨政軍警民”合力強邊固防格局。創新打造的“草原楓橋”治理品牌,整合警民聯合工作站、蒙古包警務室等9類資源,設立312個“護邊驛站”,通過綜治“烏日特”、草原“110”機制,2024年成功調處矛盾糾紛4690起,化解率達99.95%,邊境地區連續多年實現“零重大案件”。
馬背警隊與護邊員巡邏
二、非邊境地區的“交融樣本”:以文化為根,以共享為徑,構建共有精神家園
在錫林浩特市、西烏珠穆沁旗等8個非邊境旗市(管理區),錫林郭勒盟以“共享示范帶”為載體,將民族團結融入文化、旅游、教育等領域,讓各族群眾在交融中共建美好家園。
“民族團結+”:讓傳統文化煥發新活力
在錫林浩特市“民族團結+傳統文化”主題公園,蒙古族長調、馬頭琴演奏與漢族剪紙、書法展演同臺呈現,吸引各族群眾駐足參與。編纂的《錫林郭勒4個“100”口述史》收錄了100位牧民、老干部、知青和“國家孩子”的口述故事,再現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。“渾善達克沙地穿越線路”“蒙古馬超級聯賽”等文旅項目,將民族團結與生態旅游深度融合,其中“千里草原風景大道非遺支線”入選全國非遺主題旅游線路,年接待游客超200萬人次。
烏蘭社區舞蹈隊在奧林匹克公園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長廊排練節目
典型引領:讓示范點位成為“活教材”
“這是當年兵團戰士用過的工具,這是他們寫的家書……”在“兵團歲月”陳列館,講解員正為游客講述軍民共建的故事。目前,示范帶已建成100個特色示范點位:察哈爾盟第一黨支部紀念館的紅色基因傳承基地、中國科學院明安圖觀測基地的“草原天眼”科普點,以及軍民融合示范點、非遺體驗工坊等,形成了多層次、可復制的實踐樣板。
察哈爾盟第一個黨支部紀念館
互嵌交融:讓各族群眾親如一家
“我和漢族同學一起上課、一起踢足球,還學會了包餃子。”西烏珠穆沁旗蒙古族中學學生巴特爾說。通過實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計劃,組織2000余名青少年赴北京、湖北等地開展冬夏令營;推動79所普通學校與35所原民族語言授課學校結對共建,實現幼兒園“民漢合園”全覆蓋;建設農村牧區“民漢合住”養老園區,讓各族群眾在生活細節中增進感情。此外,與拉薩、菏澤等城市簽訂跨區域合作協議,推出“草原紅色之旅”“壩上旅游一體化”等項目,年接待跨區域游客超50萬人次,交往交流交融的渠道不斷拓寬。
“小小石榴籽”青少年民族團結交流營
三、教育實踐基地:以故事為媒,讓共同體意識入腦入心
錫林郭勒盟深入挖掘歷史資源,建成4個主題鮮明、功能完善的教育實踐基地,將抽象的“共同體意識”轉化為可觸可感的精神力量。
“守望相助”基地:銘記囑托,感恩奮進
在錫林浩特市“五畜祈福”儀式展廳,一幅牧民群眾共同祈福的照片格外醒目。基地通過實物展示、場景還原,生動呈現黨中央對民族地區的關懷,激勵干部群眾“牢記囑托、感恩奮進”。
廷·巴特爾基地:扎根草原,奉獻擔當
“七一勛章”獲得者廷·巴特爾在阿巴嘎旗薩如拉圖雅嘎查工作了45年,帶領牧民從“靠天養畜”到“科學養畜”,將貧困嘎查變為“全國文明村鎮”。基地通過圖文、視頻和實物展示,再現他“讓牧民過上好日子”的初心故事,成為弘揚奉獻精神的“實景課堂”。
廷·巴特爾與牧民們分享畜牧業養殖的經驗做法
“三千孤兒入內蒙”基地:民族大愛,血脈相連
“沒有草原媽媽的奶水,就沒有今天的我。”蘇尼特左旗“國家孩子”張鳳仙動情地說。基地通過歷史展廳、口述記錄和互動體驗,再現上世紀60年代888名南方孤兒在錫林郭勒草原“接得住、養得好”的感人歷史,讓“民族團結一家親”的理念代代相傳。
蘇尼特左旗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展覽館內的“國家的孩子”主題展覽
烏蘭牧騎基地:文藝為媒,凝聚人心
在蘇尼特右旗——全國第一支烏蘭牧騎誕生地,65年來,這支“紅色文藝輕騎兵”累計演出1.3萬余場,創作《草原上的烏蘭牧騎》等300余部作品,用歌聲和舞蹈傳遞黨的聲音,成為促進民族團結的“流動課堂”。
錫林郭勒供電公司聯合烏蘭牧騎慰問輸變電工程建設者
北疆畫卷,因團結而更美
從邊境線上的“國旗景觀帶”到草原深處的教育實踐基地,從“牧民護邊員”的堅守到“國家孩子”的感恩,錫林郭勒盟以“一廊一帶四基地”為載體,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血脈、化為行動。在這里,民族團結不是口號,而是牧民升起的國旗、是跨區域合作的笑臉、是各族青少年共踢的足球;在這里,北疆安全穩定屏障因團結而更堅固,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因實踐而更深入。
錫林郭勒盟2025年“民族政策宣傳月”“民族法治宣傳周”
未來,錫林郭勒盟將繼續以“守望相助”的情懷、“感恩奮進”的姿態,深化民族團結進步事業,讓民族團結之花在北疆草原常開長盛,為筑牢祖國北疆安全穩定屏障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更大力量。(錫林郭勒盟民委)
關于我們| 客服中心| 廣告服務| 建站服務| 聯系我們
中國焦點信息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-20,未經授權,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,違者依法必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