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久前,家住太原市文湃苑的小劉在天貓購物時發現,不少品牌的主頁和直播間都出現了虛擬數字人的身影。歐萊雅小美盒、圣羅蘭、三只松鼠等很多大品牌都開始使用虛擬主播進行直播帶貨。“大家好,我是虛擬主播小美,喜歡我點一下關注哦。”這些顏值高、聲音甜,還不知疲倦的虛擬主播吸引了很多網友的觀看互動。
無獨有偶,就在今年春節前夕,山西皇城相府生態文化旅游區的虛擬數字人也首次亮相。視頻中,長相甜美的虛擬數字人在皇城相府景區前靈動起舞,最后通過拜年的方式送出祝福。新穎的形式受到了廣泛關注,不少人在觀看視頻后還進行了轉發。
事實上,自元宇宙概念走紅以來,虛擬人、虛擬偶像、虛擬主播的概念也隨之走紅,各行各業的虛擬數字人不斷涌現,從演唱會到商業代言,從電商帶貨到醫療和教育服務,虛擬數字人正在滲透著我們的生活。
何謂虛擬數字人?
所謂虛擬數字人,就是由計算機圖形學、圖形渲染、動作捕捉、深度學習、語音合成等計算機手段創造及使用,并具有多重人類特征(外貌特征、人類表演能力、人類交互能力等)的綜合產物。在當下數字技術手段的支撐下,虛擬數字人已經可以模擬真人的會話、表情和動作,在各種不同的場景進行交互應用。
從去年至今,大量虛擬數字人在各種場景中頻繁上崗亮相,替代了一部分真人簡單重復的工作:
江蘇衛視2022跨年演唱會的虛擬人“鄧麗君”;
2021年萬科總部最佳新人獎的數字人員工“崔筱盼”;
冬奧會期間,央視主播王冰冰的虛擬形象在《冰冰帶你說冬奧》專屬H5中亮相;
今年“兩會”期間,央視“冠察兩會”欄目中,超仿真主持人王冠就是真實主持人王冠的數字人“分身”
……
當虛擬數字人已經從簡單的“紙片人”進化到更高精、更智能的形象時,科技、互聯網、傳媒、傳統制造業等行業都相繼出現虛擬數字人,他們正以各種職業身份滲透到各個行業,在代替人類從事某些行業工作的同時也引發了一些爭議。
事實上,一些新晉的虛擬數字人網紅除了“才藝出眾”外,“吸金”能力也超強,目前,國內幾個“頂流”虛擬數字人已經開始接廣告掙錢了。小紅書上的虛擬數字人AYAYI、阿喜等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,就已經開始在美妝、數碼以及數字藏品領域通過和品牌方合作實現商業變現。
市場規模預期樂觀
可以肯定地說,虛擬數字人成為“熱潮”并非偶然。
艾媒咨詢發布的《2021中國網民追星情況調查》報告顯示,目前有超過八成的網民在日常生活中有追星的習慣,其中有63.6%的網民支持和關注過虛擬偶像相關動態;有49.5%的網民每月在虛擬偶像上的花費不少于500元,且37.6%的網民表示愿意花更多的錢支持虛擬偶像。
這些數據的背后是虛擬數字人的大受歡迎,對此,業內普遍看好虛擬數字人產業的前景。
艾媒咨詢預測,2022年虛擬偶像的帶動市場規模和核心市場規模,將分別達到1866.1億元和120.8億元。
而量子位《虛擬數字人深度產業報告》則預計,2030年我國虛擬數字人整體市場規模將達到2700億元,其中以虛擬偶像為代表的身份型虛擬數字人市場核心規模可達到1750億元。
頭豹研究院也有類似的判斷,其發布的《2021年虛擬數字人行業概覽系列報告》預測,得益于虛擬IP、虛擬第二分身以及多模態AI助手應用的發展,10年后,中國虛擬數字人行業市場規模可達到2703億元。
這種樂觀預期,讓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加入虛擬數字人行業。啟信寶數據顯示,僅2021年國內新增虛擬數字人相關企業超6萬家,投資領域更是大手筆頻出。據不完全統計,2021年全年,虛擬數字人相關投資共有16筆,融資金額從數百萬元人民幣到數千萬美元不等,其中不乏紅杉資本、GGV紀源資本、峰瑞資本等知名投資機構。
2022年,虛擬數字人投資熱情依然高漲,開年還不到一個月,虛擬數字人領域近百起融資累計金額已經超過4億元。
“撕開”元宇宙入口
當前,虛擬數字人的商業化進程已有加速之勢,24小時不停工作、學習能力超強、工作效率是普通人的幾百甚至幾千倍……虛擬數字人在各種場景下的優勢已經逐漸清晰。
“崔筱盼”就是這類虛擬數字人的代表。據萬科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,“崔筱盼”在系統算法的加持下,很快學會了普通人在流程和數據中發現問題的方法,并以遠高于人類上千倍的效率,在各種應收/逾期提醒及工作異常偵測中大顯身手,其催辦的預付應收/逾期單據核銷率達到91.44%。
這種效率優勢足以讓不少企業心動。記者了解到,如今在金融領域,已有多家銀行推出虛擬數字員工,像浦發銀行的小浦,江南農商銀行的VTM,百信銀行的AIYA艾雅等。
可以預見,隨著虛擬數字人技術的進一步成熟,未來會有更多的虛擬“打工人”,以至于有網友調侃道,“珍惜和真人同事‘內卷’的日子吧,他們至少還是個人”。
當然,這種超高效率的前提是研發的高成本。據業內人士表示,目前開發一個形象逼真、具有初步實時交互能力的虛擬數字人,一年成本大約為200萬元,如果再提高一個檔次,在渲染上追加投入,讓數字人更加逼真,一年需要約500萬元。而像崔筱盼這樣擁有專業能力的虛擬人,其開發成本會更加高昂。
對此,省社科院的周潔認為,當前橫亙在虛擬數字人大規模普及前的最大障礙就是技術發展緩慢,虛擬數字人難以在復雜場景有效完成任務,且高端智能化應用成本較高,“除了生成效率外,虛擬數字人要走向更大規模落地,還需要不斷提高交互體驗,讓用戶在與虛擬數字人交互的過程中體驗到與真人一樣的真實感。”
不過,相信乘著元宇宙爆發的紅利,虛擬數字人的形態和應用場景不斷豐富,變現路徑和市場潛力愈發明確,商業化模式不斷向多元化方向持續演進,行業有望迎來加速成長。眼下,虛擬數字人的出現已經給新經濟提出了新問題:未來,真人和虛擬數字人相比,誰會替代誰?一起去競爭上崗,真人的“奶酪”會被虛擬數字人拿走嗎?我們拭目以待。(記者王蕾)
關于我們| 客服中心| 廣告服務| 建站服務| 聯系我們
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-20,未經授權,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,違者依法必究。